每个人生来不同,带着独特的性情来到这个世界,有的天生安静,有的好动,有的粘人,有的独立,有的温和,有的暴躁……
同为共和党美国总统,“沉默的卡尔”vs. “大嘴特朗普”


有多个孩子的家长通常有这样的体会,几个孩子都来自于同一个爸爸妈妈,但是性格和行为大不相同。“老大好养,老二很不听话。“他们很困惑又着急。如果你问家长,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是同样的吗?父母会说:“没错啊,我们对孩子都一视同仁,可是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?只是老二总是跟我扭着来,有时候我免不了跟他生气啊。”如果你问孩子这个问题,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。“爸爸妈妈对哥哥比对我好,他们总是看我不顺眼!”
一个学术词汇可以概括这样的一种现象,叫做“evocative gene environment correlations”,意思是孩子生活的环境跟他们的性情影响下的行为是相关的,打个比方,“每个孩子就好像一座大山,每座不同的大山都有创造属于他们的气候环境的能力。”比如,有些孩子很外向,温暖,善解人意,这样的孩子让他们的父母无比自豪,周围的人愿意与他们互动;有些孩子天生警觉,焦虑,易怒,那么其他人又是如何回应他们的呢?通常父母或他人用更多的焦虑或愤怒反馈给他们。如此以来孩子会更加的焦虑,易怒。就像滚雪球一样,一开始小小的性情差异滚成了行为问题又滚成了精神问题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情会引来什么样自动化的反应,大人们可以做哪些调节来使环境跟孩子的性情匹配。
我们买车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使用保养手册,告诉我们车的型号,性能,注意事项,如何保养。可是我们生来是不带说明书的,从小生命降生的那一刻起,父母便开始了跟另一个独特生命的探索磨合之旅。
性情和人类发展的研究者早就提出过,性情的特征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,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使它们具有适应性,即通过调节自身来适应环境变化得能力。
在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,缺少自我调节功能的阶段,需要养育者解读孩子的意思并通过反应来调节孩子的需求,因此养育者的反应至关重要。不可避免的是,每一个养育者都会有属于他/她自己的自动化反应,比如有的大人脾气温和,可以相对平静的去理解孩子的需求;有的大人性情急躁,面对孩子的哭声非常的焦虑,愤怒。这时候需要养育者及时察觉到自己自动化的反应,把它变成有意识的反应去调节孩子这座大山创造的气候。
比如有的山很低矮不起眼,躲在其他高山的后面,这样的山更容易缺少光照和气流,而变得植被稀少,缺乏生机,这时候就需要养育者有意识的调控,给它适宜植被生长的阳光雨露,虽然山不高,但是有其独特的形态,植物,动物,依然繁荣。
我们在社会新闻中不少见,因为孩子的哭闹,母亲一时失控伤害自己孩子的例子。面对我们搞不懂,任由怎么努力都不起作用的时刻,挫败感夹杂着早年得不到认可而积累的创伤经历被激发,我们很容易失去控制,然而这样的失控也最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。因此需对成年人强调的一点是:父母和孩子在调节行为时的责任是不平等的,大人们承担着调节自己行为和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调节能力的责任。
面对孩子独特的性情,大人有着不同的选择,可以用权威和各种手段改变孩子以适应环境,也可以尊重孩子的性情调节环境。于此对应长大的孩子,在面对人与人不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时,一些人也许倾向于期待别人改变来适应自己,另一些也许更容易选择尊重彼此与生俱来的差异而适应环境。
Reference
Child Temperament: How We Start to Become Ourselves | David C Rettew | TEDxBurlingtonED